楊維楨(1296~1370),字廉夫,號東維子、鐵崖,別號鐵笛老人、抱遺老人等。元末諸暨人,文學家、書法家。
楊維楨自幼聰穎,其父楊宏對他特別寄于厚望。少時為他延師講授《春秋》,后筑萬卷書樓于鐵崖山,讓他上樓讀書,家人則抽掉梯子,飯食由繩索傳遞,如此積學五年,使老師也自嘆不如。泰定四年(1327)中進士,放天臺縣尹,因懲治作惡縣吏,遭奸吏報復免官。后任職錢清鹽場,因請求減輕鹽稅被斥為忤上,以至十年不調(diào)。后官至建德路總管府推官,繼升江西儒學提舉。元末避亂居富春山,后遷居錢塘(今杭州)。張士誠居浙西時屢召不赴,后徙松江,從此遨游山水,以聲色自娛,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求教不絕。
楊維楨的一生可以50歲為界,劃為前后兩個時期。前期憂國憂民,然而卻仕途坎坷;后期又狷又狂,率性不拘,反映了社會的不安穩(wěn)和性格的復雜性。
明洪武二年(1369),朱元璋召楊維楨編修禮樂書,他說:“陛下若能盡我之所能,而不強我之所不愿,則可;否則有死而已!”朱元璋準其奏,次年所編之書敘例略定,即請求歸松江,五月卒。
楊維楨見朱元璋還有這樣一則傳說:朱元璋見其戴的方巾帽很特別,忍不住問了一下,楊維楨答是“此四方平定之巾也。”朱元璋聽了十分高興,于是頒詔天下,規(guī)定為儒生、生員及監(jiān)生等專用。其實所謂四方平定巾無非是用黑紗羅制成的、可以折疊的便帽,在明代著作中屢有記載,且有官之人家居時亦常戴之。洪武三年,在所編之書敘例略定之后即請求還家,不愿接受官職,是年五月卒于松江,與生前好友錢惟善、陸居仁同葬于干山,人稱“三高士墓”。宋濂為其作墓志銘。
楊維楨是元代詩壇的領(lǐng)軍人物,長于古樂府,此外竹枝詞、香奩詩等也很有名,號稱“鐵崖體”。
在書法上,他創(chuàng)造了一種故作橫斜扭曲、拗勁奇崛的字體,一改趙孟頫之風,人謂有“亂世氣”。他的字也是其傲岸不羈的精神寫照。有《真鏡庵募緣疏》、《寄元稹詩跡》、《詩帖》、《仆客云間帖》等傳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