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逵(約326~396),字安道,東晉譙郡铚縣(今安徽宿縣境)人,因慕剡中山水之勝徙居剡縣。善文賦,精音樂,工書畫,尤精于雕塑。
戴逵入剡后優(yōu)游山水,淡泊自甘,常以琴書自娛,過著隱逸的生活。孝武帝時,曾以散騎常侍、國子博士、國子祭酒征召,戴逵皆拒絕不受。武陵王司馬晞聞其善鼓琴使人聘請,戴逵將琴摔破說:“戴安道不作王門伶人!”
戴逵首創(chuàng)干漆夾雕塑法,以“夾苧”漆藝用于雕塑佛像。曾為山陰靈寶寺塑丈六無量壽佛像,戴逵坐在帷幕中潛聽觀眾評論,悉心研究修改,積三年之功方成。又以十年精力為建康(今南京)瓦棺寺制作了五軀佛像,與顧愷之壁畫《維摩詰像》、獅子國(今斯里蘭卡)所獻玉佛并稱“三絕”。畫作則有《竹林七賢圖》、《吳中溪山邑居圖》、《孫綽高士像》、《胡人弄猿圖》等。反對佛教因果報應之說,著《釋疑論》;不滿當時名士放蕩縱欲,撰《放達為非道論》。所著《五經(jīng)大義》及文集十卷。已佚。僅存《流火賦》、《閑游贊》等文。
今嵊州尚有逵溪村、戴公山、戴逵灘等地名,原桃源鄉(xiāng)則有戴安道別業(yè)和與戴逵有關的“招隱”、“洗屐”等遺址。市區(qū)還有訪戴坊、訪戴驛、艇湖山下子猷橋,這些都與王徽之(字子猷)雪夜訪戴的佳話有關。
子戴颙(381-441),字仲若,一生居剡未仕。也精于佛像雕塑和書畫、音樂,首創(chuàng)“藻繪”藝術,著有《中庸傳》、《月今章句》、《逍遙論》、《戴氏琴譜》等,與戴逵并稱“二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