戊戌變法后,蔡元培認為只有教育才能救國,于是在政變發(fā)生后不到一個月,他便從北京回到故鄉(xiāng)紹興,走上了教育救國的道路。
1898年12月,蔡元培被聘請為紹郡中西學堂總理(即校長)主持校務。
中西學堂將古貢院的山會豫倉作為校舍。這里環(huán)境清幽:校舍前是一條清清的小河,河對面是蔥綠蒼翠、拔地而起的龍山,古龍山學院就在山的另一坡。學堂依學生程度分為三齋,略如后來的高小、初中、高中一年級。
蔡元培學識淵博,造詣嶄遠,上任后,將滿腔熱忱與心血傾注于他平生第一次從事的辦學事業(yè)。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聘請稱職的教師。如以杜亞泉為算學、物理教員,以薛閬仙為經(jīng)學、詞學教員等。這些教員,都是當時紹興“極一時之選”的人物。為提高學堂的教學質(zhì)量,蔡元培還不惜重金聘請外籍教員,如教日文的中川外雄等。
在教學方法上,他實行因材施教:根據(jù)學生國學程度的高低分為三齋,分別教授國學課程,第一齋蒙學齋,第二齋詞學齋,第三齋理學齋。同時學生又可按自己算學,外語程度,到不同級別去聽課,并不受原來所在齋的限制。
蔡元培所做的另一件有意義的工作是增設課程。在他掌校期間,中西學堂課程除講授中國文學經(jīng)書和歷史之外,還開設西洋學科,如物理、化學、動植物學等,使學生們接觸到了近代自然科學知識,激發(fā)了他們的科學興趣,改變了他們的思想觀念。新學科對這些學生的影響頗深,當時第一齋念書的蔣夢麟回憶到那是他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圓的,而不是平的。在蔡元培的嚴格管理下,當時在中西學堂就讀的學生,不少在后來的文教界有所表現(xiàn)。如后來曾擔任北大校長的蔣夢麟和地質(zhì)學家王烈便是那時候第一齋小學生,后曾任中央研究院秘書的馬禩光和任浙江省教育廳科員的沈光烈,則是第三齋的高材生。其他較有名氣的還有許壽裳,壽昌田,李雪身,蔣夢蘭,蔣夢桃。
從紹郡中西學堂,到上海南洋公學(上海交通大學前身),再到北京大學,他培養(yǎng)了一大批愛國學生。他的教育之路,正如《論語》所言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